你好!我是罗桂霞。

今天,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外国有一个团伙,这个团伙专门靠模仿艺术名家的作品发家致富。你可能以为,他们只是简单和单纯的临摹和模仿。那你就错了,因为,他们的模仿程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比如说,他们模仿达芬奇(1452-1519年),他们会去找达芬奇那个时期用的颜料和画布,还会研究达芬奇的绘画习惯,像是用什么颜色打底、怎样勾线等,力求在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还原,似达芬奇在作画。

就这样,他们真的成功了,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连专业的机构都鉴定不出真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业界内的人士都以为是达芬奇以前的作品重见天日了。

不过,最后因为有一次把白色颜料用错,这个团伙就被一网打尽了。虽然这个故事里的做法,我们并不提倡,但是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高级的模仿呢?

高级的模仿就是从绘画材料、创作手法甚至到画家的个人习惯,都做到近乎百分百的复刻。我猜在模仿的时候,他们可能连画家当时的人生境遇和创作心情都是做了功课的。

那么,我们说这种高级模仿,模仿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艺术语言。什么是艺术语言?在油画这门艺术里,艺术语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位画家在创作时,他用了什么材料和媒介,按照什么样的法则,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表现了怎样的作品

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艺术语言一模一样的画家。

所以,这个团伙之所以能模仿得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他们模仿的是每一位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就像有的作品,你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谁画的,因为你知道这个画家的特点和风格。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艺术语言。

安格尔——女子修图大师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手机里的美颜软件进行拍照,美颜软件的功能很强大。可以说,现在,一个人拍的照片有多好看,不取决于长得多好看,取决于磨皮和滤镜的指数有多高。

在照相机还没有出现的年代,许多贵族、有钱人都会花钱找厉害的画家给他们画肖像画。虽然既没有相机,也没有修图软件,但是真的有那么一位画家,他画的肖像画,堪称百万级别的后期

这个人就是安格尔(1780-1867年),安格尔十分擅长画女性肖像画。他笔下的女性,就像加了磨皮和美颜的滤镜,十分的优雅和自然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静坐的墨瓦特雪夫人》。

我们看画里的这位夫人,是不是有一种端庄和典雅的气质,感觉好像每一个地方都恰如其分。但是,在崇尚以瘦为美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我们把墨瓦特雪夫人放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她胳膊也粗、肩膀也宽,有点像强壮的女汉子,实在算不上好看。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安格尔是如何做的。首先,在动作上,右手的食指看似很俏皮地点在脑袋上 ,不仅延展了画面空间,还让人觉得她用很玩味的眼光在看着你。

右臂也没有紧紧地靠在椅子上,而是很随意地搭在椅背上。左手则自然地垂在下面的裙摆上,轻轻地拿着一把扇子。身上和胳膊上的宝石、手上的戒指,加上衣着再配一把蕾丝扇,这就是典型的贵夫人标配了。

后面的重彩珐琅花瓶和紫色流苏圆扇都显示了她的身份尊贵。而后面大的镜面折射出了金碧辉煌的家装,也在这里起到了恰到好处的延展空间作用。

在脸部,夫人面色红润,好像打了腮红一样,脸部没有一丝皱纹,双下巴若有似无。脖子上也没有颈纹,还很修长。胳膊的曲线很流畅和自然,并没有刻意地变瘦,而是展现了一种曲线美

所以,有了上面这些因素,你在看这幅画时,你并不会觉得这个女人很胖,只会觉得她好有气质。

我们再来看安格尔的另一幅作品《大宫女》。

这幅画画的是一个土耳其女子,是土耳其宫内的一名宫女,从女子戴的土耳其风格的头巾也能看出来。女子侧躺着,其左胳膊呈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的稳定性让女子的整体姿势看起来很稳。

右胳膊顺着身体的方向,自然地搭在右腿上,与腰形成半月形,展现了女人曲线的柔和,脚的细腻看起来就像这位女子从未用过脚走路一样。

她右手拿着羽毛扇子,蓝色的帘子和扇子一起遮挡了一部分小腿,好像有一点拘谨。头部是一种四分之三侧的状态,是一种回眸的姿态,眼睛直直地看向你,让人有一种对视感。

不过,这幅画最令人争议的地方就是女人后背的脊椎,画家给拉长了,右胳膊在视觉上的效果也是有点长的,还有臀部过大,大腿和小腿胖瘦比例不正常。

还记得我们在第6讲学的结构变形吗?其实这些也是安格尔有意为之的,修长的背部和胳膊会让女人看起来更加柔和。如果在这幅画里,她的比例是正确的,她就不会这么美艳了。

但是,这幅画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从画中女子脚的光滑和干净程度,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宫女;还有人说,女子脸上的安宁和宁静和宫女的身份也不符合,没有一丝谦虚和警惕,甚至有点傲慢。

总的来说,评判多以不真实、不符合为理由。所以就如莫迪利亚尼的作品一样,这幅画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并不觉得好,十年之后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史学家把安格尔划分为新古典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作品风格很像新古典主义,色彩运用得很清晰,构图方面严谨,追求画面和谐与平衡,人物的线条也很工整

他还和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也就是《自由引导人民》的画家)发生过争论,安格尔以捍卫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和谐为由,抨击浪漫主义,觉得浪漫主义很不着调。

然而,其实一定意义上,安格尔也并没有严格遵循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什么样子?古典主义讲究画得真实和写实主义,你从他的画里也看出来了,又是“磨皮”,又是“滤镜”,还有变形的成分在里面。在安格尔的世界里,形体是次要的,画面看起来舒服才重要

我们最后来欣赏一下安格尔最负盛名的作品《泉》。

这幅画是安格尔从1820年开始创作,前前后后一直到1856年才定稿完成的一幅作品。我们能看到,画面中的少女体态丰润,即使小腹微微有些肉,腿没有那么纤细,整体的曲线看起来依然让人挪不开视线。少女表情很单纯,眼神里的天真和无邪像极了清澈的泉水

少女高举水罐,水罐中的水自然流出,和少女的形象放在一起,给人一种水在流、少女的青春和活力也在释放的感觉。画面底部是水仙花,我们都知道水仙花少年的故事,因为迷恋水中倒影的自己而坠湖身亡。

这里通过这个水仙花来间接地描述少女的活力与美丽,从内而外散发着脱俗的魅力。也想表达,对于想采摘水仙花的男人来说,少女是脆弱的。男人们抵挡不了诱惑,反抗不了本能。少女光滑的皮肤几乎给人一种雕像的错觉,而周边的常春藤,代表的则是新生和源源不断,和泉是一个理念,这里是为了显示理想和自然

安格尔最初画这幅画时,选择画的人物是维纳斯,后来慢慢地,就改成了现在的少女的样子。也许是随着年龄越大,画家越来越发现和非自然的美相比,年轻又活力的少女美得更真实

画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画面给人的视觉效果是不是很舒服、很唯美、很和谐。就像摄影和修图,并不是网红脸才是最好的,而是自然、和谐才是最好的。

总结一下,安格尔的艺术语言就是用细腻的手法来表现画面效果,虽然它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大师,但是他却有些超现实的味道在里面,画面舒适度为上,可能往往和现实中实物有所偏离。

塞尚——立体色块爱好者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下一位艺术家。

你知道吗?毕加索(1881-1973年)曾经花重金买下了一座山,连同山旁边的1000公顷的土地也一并买下。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对艺术家塞尚(1839-1906年)的狂热崇拜。塞尚曾画过上百幅这座山,这座山就是位于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

那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塞尚的《圣维克多山》。

看塞尚画的山,你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画得不是那么写实,有点模模糊糊的,似乎有点印象派的味道?如果你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方向对了。

第1讲的时候,我们曾提过后印象派,而塞尚、高更与梵高就是后印象派的三位代表艺术家。所以,我们看这幅《圣维克多山》时,会有一种印象派既视感。

但是,如果我问你,能不能看出来这是山?你应该会说,能呀!不仅能看出来是山,还能看到画面里有树、有房子,能看出来这是一幅风景画。但是如果,我让你抛弃掉表征的意象,单纯看这幅画,这幅画里面有什么呢?

你可能发现了,这幅画里是由各种颜色的色块组合在一起的,每个色块大小不一,彼此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我们上面讲的安格尔相比,画中的事物是没有清晰轮廓的,也可以说此处无形胜有形。

这就是塞尚的艺术语言,通过色彩的相互关系来表现一个事物的物体感和体积感。塞尚认为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点和线都是很平面的东西,只存在于画家的画里,而现实则是由圆柱,球体与椎体等三种结构组成的。同时,他觉得明暗也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所谓的明暗是光投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色彩的不同,所以明暗只是一种表现,而色彩才是最后的结果。所以,塞尚认为,通过不同色调的颜色对比,就可以表现出来一个画面。

也许你会说,那这样的话,画出来的作品和现实也不像呀!是的,但是从印象派之后,很多画家就已经觉得画画不意味着复制现实了,也不在意物体造型的准确性了。

塞尚就是这样,他不想描摹某一个单个物体,而是想通过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就像画圣维克多山,用不同色调的蓝色色块去表现一座山的厚重,用穿插的绿色色块象征着树。一切都依附于整体的画面,每个色块都靠和周围色块比较和组合来传达意义。

我们再来看一幅塞尚很有名的作品《玩纸牌的人》,进一步体会他的艺术语言。

塞尚画过很多“玩纸牌”主题的作品,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幅。用我们上面讲的塞尚的艺术语言,来细致观察这幅画,你就能发现这幅画里也都是各种立体的色块

塞尚的这幅人物画和我们看的很多人物画比,型没有那么准,也就是没那么像。但是,我们能看出来,画中的每个事物都是有一定形状的。这些形状通过不同的色块来表现出来,而在同一个形状里,会通过不同色调的颜色来表现立体和明暗的变化

比如说,用亮颜色来体现受光面,衣服都是同一个色系,但是你能感受到衣服上面的形体结构。桌子的红色和桌布的红色几乎一致,但是却有微微的色差对比。

这些形状和色彩经过画家的处理,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在构图上,画面中的人物呈微对称,两个人物的手臂形状像一个W,给构图也增添了几分稳定。

虽然题材很平凡,人物也很普通,但是两个沉浸于玩牌的人的形象显得平和、朴素和亲切。你并不会因为它画得不像而觉得欠了几分,你反而会觉得这才是一幅画

塞尚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审视绘画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形状和色彩之间的关系。塞尚的这种艺术主张也影响了许多画家,他在印象派和立体主义之间搭建了桥梁。20世纪的西方画家慢慢地从追求型准和真实,转向独立思考、表现自我,尝试追求艺术上的形式美。

正因如此,塞尚被我们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达利——怪诞梦境天才

还记得我们在第8讲学的致敬符号吗?我们提到达利(1904-1989年)是米勒(1814-1875年)的真爱粉,当时我们分析了达利是如何致敬米勒作品《晚钟》的。当时,达利的那幅画给你什么感觉呢?

是不是感觉好像能看出画的是什么,又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感觉整幅画像是在一个诡异荒诞的梦境里,令人摸不到头绪。其实这就是达利的艺术语言,他的画就宛如一个怪诞的梦境。

我们先来看一下达利最著名的作品《记忆的永恒》。

也许这幅画你早就已经见过,很多人笑称这幅画应该叫“融化的钟表”。的确,我们在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木台上有一个软塌塌的钟表、钟表弯曲得像波浪一样,上面还有一只苍蝇,这种怪诞的场面明显在现实中不会出现。

在这块钟表的旁边,有一块橙色的并没有弯曲的表,但是上面爬满了蚂蚁。蚂蚁在达利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在他的艺术语言里,这个钟表带着蚂蚁有一丝“隐私”的意味

树杈上还挂着一个钟表,这个钟表看起来像是一件被晾的衣服,仿佛已经被人抽走了水分、拧干了一样。最后,在地上的“人脸”身上还有一个钟表,同样是弯曲得像要融化一般。

是不是看到我说地上那个有点像白色的东西是个“人脸”,感觉有点奇怪?其实,这个不知名的物体真的是仿照一个人的脸部画的,是人的侧脸的一块。我们能看到这个人的眉毛、眼睫毛和眼睛,其他地方都被画家省略了,但是能看出来这个人的表情是很平静的。

类似的抽象人脸,我们在达利的其他作品里也能找到一些痕迹。

远处的海和岩石都清晰可辨,近处沙滩上的这些物体虽然和现实中的物体不太相像,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到现实中可以参考的形象。这种作品的风格就叫作超现实主义,既远离现实、超出现实,又贴近现实、和现实相似

那达利画这么一幅画,又冠以《记忆的永恒》之名,是想表达什么呢?不完整的、闭着眼睛的人脸代表着残存的意识;那个小树象征了生命,树叶已经没了,是否还有生命;钟表代表了时间,却又停止着;这一切都组成了一个辩证的哲学关系:时间,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远处一望无际的海就如我们说的那句“逝者如斯夫”,抑或是“百川东到海”,都充满了时间流逝和时光不再的意味。整幅画里都充满了对时间、记忆和生命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就有这样的特征,你看懂多少都取决于你的理解,画家构建出一个场景,每个地方都有你自己想象力发挥和思考的空间。这也是最迷人的地方,和抽象画一样。

达利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这样的,看起来荒诞和鬼畜,但其实,每幅画里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细节和空间。我们能看到,虽然内容荒诞,但是画面的刻画和技法是相当熟练的,画家本人是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的。那么,这样的内容,灵感是什么呢?

他的灵感都来自于他的梦境,他每次都会把他梦见的事情用作绘画的素材。但是,他的作品是经过他精心设计的梦境。我们平常做个梦,可能是乱七八糟的,但是达利的作品虽然有梦境感,但是每个局部都是有质感、有体积、有透视的,他通过奇思妙想的组合给人一种引导想象的媒介

总的来说,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不仅需要绘画功底和艺术修养,更需要强大的艺术想象力,而达利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天才,他用怪诞的梦境传达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超现实主义之路。

独立的艺术语言

至此,我们简单地分析了三位各个时代的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不知道和分析之前的你相比,你是不是对艺术语言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呢?

这一讲,三位画家的艺术语言,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小标签表示。擅长画女性的安格尔是女子修图大师,喜欢画山的塞尚是立体色块爱好者,而我们的达利,则是一个怪诞梦境天才。那我们以后遇到别的艺术家,怎样去发掘他们的艺术语言呢?

其实,艺术语言也是有方法论的,你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问题去发掘:

这个方法论是如何来的呢?首先,即使每个时期都会有一群说着同样话的艺术家,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流派,但是在这些大的语言环境下,每个艺术家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

而我们学了色彩、构图、抽象等分析画面的工具之后,我们又学了艺术符号、情绪和视觉传达,都是为了今天的这一刻,我们可以分析每一个画家的语言系统。

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位梵高、一位卡拉瓦乔、一位蒙克和一位乔托。

梵高(1853-1890年)因为对画面的直觉、对内心真实的追求、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所以才会有对相同色相的高度把控,他的这种跟着心走,用色彩表达真实的绘画方式就是他的艺术语言。

卡拉瓦乔(1571-1610年)对光的掌控、对画面的戏剧化处理、对圣经的理解造就了世界上唯一一位画圣光的艺术家,这就是他的艺术语言。

蒙克(1863-1944年)的内心的压抑与不安让他可以运用抑郁、恐慌不安这些情绪,才能有那幅全世界都会有共鸣的《呐喊》。这种通过变形与色彩的安排来传递他内心种种不安、压抑与无助的手法就是他的艺术语言。

乔托(1267-1337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破了现有的艺术形式,开始了三维立体画法,为文艺复兴开启了先河,他的不按规矩出牌成就了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画空间、画实物、加表情、加肌肉走向成了他的艺术语言。

这些艺术家的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就叫作艺术语言。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我们才能欣赏不同美的作品,艺术的世界才会这样丰富多彩。

愿你我如每一位艺术家一般,成为一个鲜活而又独立的个体。

罗老师说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安格尔、塞尚和达利三位大师的作品,系统地了解了什么是艺术语言。

安格尔用画面的高度磨皮来表现唯美与舒适;塞尚通过光在物体上的作用,也就是色彩来分解物体,力求通过颜色来表达空间,最后色彩的立体让他的画别具一格;而达利则是用荒诞的梦境般的超现实表现手法来阐述自己的各种思想。

你发现了吗?我们是循序渐进来的,在讲色彩的时候就只讲色彩、讲光的部分也只强调光,说艺术符号时也只讲艺术符号。可是现在你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其实这些特点都是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所以,整体的艺术语言是离不开这些要素的。

到目前为止,我可以告诉你,在看懂一幅画这门学问上,你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基本要素。只是艺术语言这一块是属于最综合的、最难掌握的。但是当你了解了每位艺术家的艺术语言,你就能看懂他们想表达什么。

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在看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时,先看懂他的艺术语言,然后再分析画面。这样你会有更清晰的思路去掌握艺术家想传递给我们的思想与观点,从而更好地欣赏每一幅画。我们不一定能完全看懂每一幅画,但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思考题

在我们目前学过的艺术家里,找一位你喜欢的艺术家,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论来分析一下他的艺术语言。欢迎在留言区和我分享你的见解。

学完这一讲,我相信我们已经有底气去见招拆招,一层层地拨开挡在我们面前的虚假招数,直接去探求艺术家们的思想本质了。

但是,今天一讲的内容去讲三位艺术家,还是很有限的。我们无法看到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全貌和他的喜怒哀乐。不过,别担心,之后我们还会有三讲,带你走近另外三位艺术家,一起去感受一下艺术家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一讲是否让你柳暗花明呢?如果你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不妨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