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尉刚强,一名软件设计咨询顾问。从今天开始,我会带你深入软件性能优化的探索之旅。

从业十多年来,我先后在通信领域、大数据领域、人工智能对话领域、SaaS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工作,主要解决软件架构设计与性能优化上的问题。同时,我也在为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提供软件设计咨询服务。

正因为我跨领域的项目性能优化经历,在寻找性能优化思路时,我的视角往往是多维度的,并由此总结出了一套从设计到交付、兼具多个领域优势的全流程性能优化方案。比如,之前我在SaaS服务性能优化项目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实时处理任务等高性能实现方案,就是借鉴了嵌入式系统上的优化经验。

你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快速编码交付业务的功能,才是最有意思的,为啥要学习一整套优化方案呢?

说实话,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是一个只关注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工程师,和你想的一样。不过后来的一次项目开发经历,让我发现,原来软件的性能也可以从设计和开发的视角去实现和交付,而且从软件设计与架构维度出发的性能优化,不仅性能收益更大,而且还会让软件架构设计更加合理和简洁

支撑软件性能长期保持竞争力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那时我还在一家通信企业工作,带领功能交付团队,与另一个专门负责性能攻关和优化的团队一起协作,来支撑子系统版本的交付。不过,在协作的过程中,因为我们两个团队互相不理解对方的工作,产生了不少矛盾和冲突。所以,后来,为了缓解双方的矛盾,领导让我去负责性能优化攻关团队的工作。

可是,由于前期性能优化团队主要是基于编译优化、测量分析手段来进行性能攻关和优化的,已经将代码实现修改的性能优化空间挖掘殆尽了,所以,我在负责性能优化工作时,就只能另辟蹊径。

而我们应该都知道,软件架构设计通常来说对性能的影响很大,况且当时我们面临的困境确实是无法再从代码实现层来进行调优了。

由于我之前一直负责软件设计与开发,非常清楚业务的软件设计架构,所以,我就选择从软件设计与架构的视角出发,通过不断调整设计架构,来尝试优化性能。比如说,根据业务使用内存的特性,实现定制化内存分配器,以提升内存的申请和释放效率;优化业务代码逻辑,实现核心流程中的内存零拷贝机制,等等。

由此,在这个性能优化的过程之中,我真的就找到了破局之道。最终,这个性能优化项目在实现代码规模量减少、设计更加优雅的同时,性能上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再后来,我参与的架构设计与实现的软件越来越多,在不同领域下解决的性能优化问题也越来越多,而我的这些经历也在不断印证着一个道理,就是虽然不同领域的业务知识差异比较大,但其背后支撑性能设计与优化的原理与方法论,却是统一的。

就比如说,SaaS服务领域的性能优化中使用延迟计算,与嵌入式领域的延迟计算优化的思想是一致的;智能对话引擎基于消息回复时延的设计方法,也跟实时性系统时延的设计方法是统一的;类似的还有消息队列设计原理、选型设计,等等。

所以到了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和摸清了软件性能优化的关键命脉,那就是要从软件设计阶段对性能进行建模设计,再在后续的编码实现、测试、维护等阶段进行层层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性能优化工作。

为什么你学习了很多性能优化知识,却依然解决不了性能问题?

现在,我作为一名软件技术咨询顾问,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项目和团队。可遗憾的是,我在跟不同领域的研发团队配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处理、解决性能问题的能力差距比较大。

很多团队还在使用低效的方式去处理解决各种性能问题,甚至还有很多团队没有系统化的性能设计与调优的能力,当碰到比较简单的性能问题时还能处理,可一旦碰到一些复杂、深层次的软件性能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到僵局之中。

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传统的性能优化视角,更多的是从问题与测量数据的角度出发,是被动式地解决处理性能问题,所以依据这样的视角驱动的性能优化工作,就会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说:

而在这门课程中,我要给你介绍的性能优化,是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视角去关注与审视软件性能,通过主动式地设计与实现来主导软件性能,从而支撑软件性能长期保持竞争力。

另外,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这门课程并不是一个工具技术类课程,你可以等有需要或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再去翻找查看。这门课更像是一个思维训练类课程,它会站在系统端到端的角度,分析从软件设计到工程发布上线这一整个过程中,如何有效保证软件性能一直处于可控状态。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你需要和我一起去思考分析这样做的出发点,以及背后支撑的理论是什么,从而深入挖掘出全局的性能设计与优化的方法论,并提升软件性能工程的管理能力。

当然,也许有些内容与方法你暂时还用不到,但是当你在实际场景中遇到不同的性能问题时,它也可以启发你寻找到更系统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好了,那么具体我是怎么设计这门课的呢?下面我就来给你介绍下课程的内容框架吧。

这门课是怎么设计的?

我把课程主体划分为了五大模块,分别针对基于性能的建模与设计、高性能的编码实现、性能看护和性能持续调优四个部分进行方法与实践的讲解介绍,让你能够明确地理解和掌握系统级的性能优化的理念和方法,最后还会通过一个案例模块,来帮助你提升具体实施性能优化方法的能力。

这一模块,我会给你介绍几种在性能优化设计中非常关键、且经常用到的设计方法,包括并发架构设计、内存模型设计、IO通信设计等。另外,我还会从性能扩展和调优的角度,给你讲解在软件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可监控设计、可扩展性设计、可移植性设计、软硬件选型设计,以此帮助你在实际的建模和设计过程中,支撑产品更好地实现性能需求。

我会从编码实现的阶段入手,结合场景案例,带你了解和学习高性能编码的实现模式,让你能够在一些特定场景下选择合适的实现,来大幅度提升性能。另外,我还会带你深入理解各种数据结构与算法,并从使用最为广泛的Java语言着手,给你讲解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算法所带来的性能差异,这样你在面临不同的业务问题时,就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算法来提升性能了。

软件是一个需求在不断变化的产品,只有持续地看护性能,才能保证软件性能一直保持在可控的状态。所以,我会从性能测试前置这一核心的性能看护出发点着手,带你深入产品的组件级、系统级的多层级性能测试,让你在理解性能看护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实现性能测试用例自动化,并能够集成到流水线中,这样当你在提交代码时,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性能腐化问题。

软件产品在交付运行后,仍需要持续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支撑持续的性能调优。因此,在这一模块,我会给你分享一套性能调优的通用方法论,包括性能问题分析与定位的方法技巧,帮助你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快速找到受限于性能瓶颈的资源,持续地监控分析目标。

在实际的业务领域中,你可能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性能问题,而要想快速解决它们,你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性能优化方法?怎么才能更好地实施性能优化方法?所以,在案例篇中,我会为你讲解多个在真实项目中,实施性能优化的操作过程,帮助你提升落地性能优化方法的能力和技巧。

结语

最后,我希望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批判性的思维,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来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并且你也可以给我多多留言,阐释久悬不决的疑问、分享见解独到的观点,我都会给予解答和回复。

这样,当你学完了课程之后,通过积极地思考学习和输出,你也可以建立起来一套关于软件性能的全局系统认识。今后,当你碰到各种性能问题时,你都可以从软件设计、软件实现、性能看护、性能调优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这段软件性能优化的探索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