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数据分析思维课》的专栏编辑和音频导演正霖。看到这个标题,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这个编辑有些神神叨叨的,别急,我先给你分享一个故事。

我最近看了一本叫做《阿赞德人的巫术、魔法与神谕》的书,当时我是看到这本书的名字里带个“巫术”,抱着猎奇的心理去读了读。书里确实讲了不少阿赞德人如何使用巫术、制作“魔药”的例子,但是最颠覆我的认知的,还是阿赞德人的世界观:阿赞德人把一切不幸归结于巫术,并且只会在不幸发生的时候才会去思考不幸。

举个例子,一个阿赞德人来到了现代社会,他今天很“水逆”:上班路上一路红灯,到了公司还被领导同事刁难,中午点的外卖还被别人给拿走了,晚上回家打游戏结果一直输……这时他会怎么想呢?他会想,自己今天一定是被别人给下了巫术了。然后他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试图去解除巫术。

如果是你,经历了不幸的一天,你会归结于什么呢?郭炜老师这门《数据分析思维课》给了我另外一个直面生活中不幸的理由:我们的生活可以用数据来科学地解释。这让我不会去怪是不是别人给我下了巫术,不再怪老天就是让我今天不顺,也不再怪自己。这是我目前做这门课最大的收获,也是标题的由来。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收获,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和小伙伴们分享《数据分析思维课》给你带来的认知上的提升。我写这篇编辑手记其实重点在于,我想站在一个编辑的角度,进一步和你分享一下我们是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门课程,又是怎样来设计这门课的。

初心

我们现在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把握住数据,让数据真正为己所用。于是,也就有了我们这门课程的一个整体交付目标:提升用户对于数据的理解能力,帮助用户建立思考和分析数据的立体模型。换句话说,其实我们这门课尝试在给你交付一个“数据价值观”。

这个“数据价值观”有什么用?主要是以下四点: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就是根据以上这四点,把我们的整个课程划分为了数据分析基础、数据算法基础、如何用数据说话以及分析工具四大模块。

在数据基础与数据算法的章节,大部分标题都是以“核心交付点+贴合生活的痛点问题”形式出现,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其实还是为我们的课程范式服务。我们这门课的课程范式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

课程范式

开篇:提出一个或多个贴近我们生活的痛点问题,引出这一讲需要讲解的重点知识,让你重点关注,并在下面正文内容的学习中找到答案。这其实也是理想剧本创作模式中“三幕戏结构”的第一幕:引出问题。

正文:在正文部分,图文并茂,有逻辑、衔接自然地讲解各部分知识,也就是线性递进的思路。同时,我们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答开篇提出的痛点问题。这是我们的第二幕和第三幕戏:主人公踏上了征途,为了解决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他又遇上了一连串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最后主人公找到了一个解决终极困境的方法。

总结:带领你回顾和梳理重点知识,并结合知识点,给出老师的操作建议或注意事项。此外,我们还会基于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交付的知识点做进一步的升华。不知道你对“慎始敬终”或者“种树的小故事”还有印象吗?这其实是峰终定律的体现:一场体验的好坏基本取决于两个时刻,一个是最高峰,一个是结尾,并且结尾部分会直接影响用户的记忆和观感。我们在每节课的结尾处都设置了类似的拔高,当然也期待你的总结。

课后思考:每讲留一道思考题,让你可以有效思考所学知识或进行延伸扩展。在这一个部分,我和郭老师都非常开心,看到同学们提出了非常多有观点、有态度的思考。另外在部分内容的最后,我们还添加了附录部分,如果你爱动手计算,附录部分的内容不容错过。

看完课程范式你会发现,其实“问题”对于学习这门课来说非常重要,希望你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带着自己工作或生活里的问题进行学习。

人群定位

在课程核心的人群的定位上,其实我们内部有过不小的争论。一开始我们想要把用户主体定位为不懂数据分析的程序员,把课程路径放在每个程序员、产品经理都应该有数据分析思维上。后来我们发现,单拿数据分析这件事来说,很多人都会觉得难,认为数据分析就是“数据分析师”之类的角色干的活,但其实数据分析不仅仅是一种专业能力,更是一种底层能力。

我们的开篇词标题“数据给你一双看透本质的眼睛”,这个看透本质的眼睛不仅仅是数据分析师才能拥有,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透过数据看到本质,去伪存真,把握住数据背后的大势,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

我们把课程取名为“数据分析思维课”,也是想要告诉你,我们会站在一个普世的角度,给你交付这种对于数据的洞察、理解、应用能力。所以我们的核心人群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并不是仅面向开发、运营或者专业的数据分析师,而是所有致力于扩宽舒适圈,想要探索新事物的小伙伴。

功利一点来说,这种数据分析能力能够为你的工作与生活提效,避免你落入一些常见的数据陷阱。诗意一点来说,数据、算法其实蕴含着非常多的哲理,不局限于具体的某件事,会在你彷徨的时候,给你一个更为理性的人生指导。

到这里,整个课程的交付思路就给你汇报完毕啦。其实上面的内容我是基于课程设计文档做了一个二次解读,你要是感兴趣,可以点击这里,查看表格版的课程设计文档。

我是如何学习这门课的

最后,我想再和你分享一下我关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小小心得,与你共勉。

我越来越觉得,知识浩如烟海,数据更是无穷无尽。很多时候,成功的原因不在于你知道多少事情,而是在于你知道在无知的时候该怎么做。作为编辑,其实我相当于这门课程的第一个用户,我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会去重点关注两条线:一条生活线,一条工作线。在学习每一节课的时候我都会去想,郭老师举的这些例子里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然后用这个问题去探寻究竟郭老师有哪些成事的原则。

比如在平均值那节课里,原则就是“抓大放小”;在大数定律那节课里,原则就是“长期主义”;在标准差那节课里,原则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原则其实构成了郭老师行动的基础,我可以想象,当郭老师遇到生活中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必须孤立地做出反应时,这些原则一定是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进行决策的。那么相应地,我们也可以去参考郭老师的原则,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性格总结出自己的原则。

就在刚更新不久的因果倒置那节课里,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要独立并批判性地思考。之前这句话我经常听到,耳朵都快起茧了。但是真正学完这节课后,我自己再总结出这个结论,感觉真的很不一样,我能够顺着这个结论去深入思考:我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我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被欺骗、我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我长期目标……你也可以试试,说不定你已经有了很多生活的原则,只是没有通过“聚类”“分类”把它们显现出来。

这就是我对于这门课的一点学习心得,简单来说,就是“找原则”的方法。关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则,我还邀请了郭老师专门做一篇加餐,不讲具体的知识点,就聊聊他是怎么用数据思维来做开源、做管理、激励家人。敬请期待!

作为本课程的音频导演,我建议你在学习的时候搭配音频一块学习,效果更佳。此外,如果你还想要看到什么类型的加餐,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后续会不定时更新加餐,让这门课程持续成长。数据分析思维让我们的生活更多一些科学,咱们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