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付晓岩。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给你系统讲解了一套以企业架构理论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我不敢说这是“倚天剑”“屠龙刀”,但我相信,这可以算是一套内功心法,能够帮助你理清想问题的逻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转型路径,以及数字化学习之路。

我在开篇词中说过,掌握数字化能力,已经不能算是竞争优势了,而是会逐渐成为起跑线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时代真真切切的变化。

而被时代挡在大门外的,往往是对变化视而不见的人。

虽然现在依旧很少有堪称标兵的数字化企业,但是这也正是机会所在。在未来的20~30年,随着数字化环境的成熟,大量的数字化企业就会出现了,数字化人才将成为巨大的市场缺口。因此,我们必须从此刻开始,抓紧时间学习数字化能力,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不辜负时代给的机会。

所以,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再和你聊一聊,如何打好转型的基础。毕竟,只有地基稳了,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个基础,一句话总结就是,处理业务和技术之间的“分家”思想。这是达成业务和技术之间深度融合的关键,更是很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转变的观念,从上到下都需要。

具体怎么做呢?我给你两个建议。

首先,让企业中的“多数派”努力学习“少数派”的思维方式。

关于这一点,传统企业可以向科技企业学习。

最近这些年,科技企业带出了一个业务与技术融合的非常好的模式。其实,这个模式总结起来,无非也就是业务和技术不分家。

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多,如果思维分家的话,对业务有利的事情,技术人员很可能会觉得没必要投太大精力去做。这样一来,科技企业也许就会成为一个不知道怎么去盈利的研究机构,离倒闭也就不远了。

所以,科技企业做得出色的地方恰恰是,技术人员多,还能够努力让技术人员去用业务思维、从业务视角想问题,这才做出了很多跟传统企业不一样的地方,才有了高速的发展。

但是,传统企业在转型的道路上,这个“分家”的思想就像一头“拦路虎”一样横在那里,本来技术人员就少得可怜,如果“思想”上再分家,作为绝对多数派的业务人员,就会认为一个事情是对技术有利的,我没必要认真去做。这样一来,传统企业的技术短板怕是永远也补不齐了,更谈不上企业转型了。

因为跟科技企业相比,传统企业是要用一条反过来的路推动自己的变革。科技企业是技术人员多,要技术人员用业务思维想问题;而传统企业则是业务人员太多,需要业务人员用技术思维想问题,才能努力对齐双方看问题的角度。

其实,科技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在做业务和技术的融合,只是因为基础不同,路径才不同。抽象地看,都是要让“多数”的一方努力用“少数”一方的观点看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所改变。即便是已经做得很好的科技企业,也不要有所松懈,必须要持续关注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组织往往像个天平,保持平衡并不容易,失衡反倒很容易。

当然,作为企业里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开始,擅长技术的要去关注业务,擅长业务的要去了解技术,不能只依赖企业提供的机会。毕竟,成长这件事儿,终究是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的。

另外,我们要把业务架构作为抓手,逐步推进思维模式的转变。

虽然要让“多数派”学习“少数派”的思维模式,但是让双方完全换位也不大现实,比如说,让业务人员都去自学技术,这个目前来看是做不到的。

最可行的就是让业务人员走到业务和技术的连接点上,也就是“业务架构”这个点上。如果业务人员能采用业务架构方法,用结构化思维分析和看待自己的业务,在结构化的视角下给予技术人员软件设计、新技术应用的启发,就已经足够好了,开发效能已经可以提升很多了。剩下的可以交给时间,毕竟,融合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基础上,业务人员再去学习自己感兴趣或者工作中会用到的技术知识。

你可能会问,为啥业务要接受架构思维,并逐渐去了解技术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正在改变。在数字时代,你的产品大多是用软件形态或者与软件相关的形态交付的,就像《价值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一书所指出的,“技术就是你的业务,无论你的业务是什么”。

对技术人员来讲也一样。不是没有一堆技术原理,就意味着业务是好学的。如果没有在一线充分锻炼过,你理解的就只是“理论”上的业务

所以,考虑到做转型的目标,技术人员也要尽量先做到在业务架构上跟业务人员对齐思维,理解业务人员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需求,之后,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条件,考虑一下怎么通过跟岗、轮岗等方式深入地接触下业务,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改良建议。

总之,对于数字化转型来说,技术和业务之间的分界线会越来越模糊,哪一方慢了,都代表企业慢了,没有什么你我之分

说到底,打好转型的基础,就是让企业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让业务和技术的双螺旋坚实地扭结在一起,让企业拥有一个完整、强大的基因,这才是数字化转型能实现的关键。

到这里,我就把至关重要的转型基础给你讲完了。现在,我还想在课程真正结束之前,给你分享一下转型时常见的3个误区。我想说,踩坑是必然的,但是提前预知一些坑点,避开这些坑也可以是必然的

我要说的第一个误区,就是急着从挖架构师、上新技术上搞数字化。

你必须要先想清楚自己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到的数字化是什么,再决定怎么行动。

数字化不是架构师的数字化,架构师是在数字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培养出合格的架构师,才是健康的数字化企业,否则,就没有“造血”功能,你挖过来的人,别人也可以再挖走。

另外,数字化也不是某项新技术的数字化。各类技术的搭配使用,才是大部分创新最常见的实现手段,旧技术也能玩出新花样,比如说区块链。

所以,不要总想着搞新花样,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是正确之道

第二个常见的误区是,忽视对“带节奏”最重要的国家政策

企业很容易误认为数字化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觉得国家政策离自己的实践、离个人技能学习太远。实际上,像“十四五规划”这类指导性国家政策离我们非常近。

这里有大量的行业机会、企业机会和个人学习方向,比如,数据中心的建设会需要多少人才?数字家庭会给智能家居行业带来多大的市场机会?会对智能家居产品设计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这些很容易就细化到了企业业务和个人工作层面。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讲,解读国家政策是未来十五年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非常重要的能力。

第三个常见的误区是,输在自己已经看见的终点面前。

不少企业和个人在经过一定的学习、深入思考之后,会对数字化转型形成一些自己的认知,但是,实现过程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会有很多内外部阻力,比如在建设企业架构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部门之间利益协调的麻烦等。

但是,越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实现起来也越困难。如果遇难而退,轻言放弃,那之前的所有付出就都白费了。人们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你可不要当只差那最后一点努力却失去了成功机会的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数字化转型需要日拱一卒地去推进,而这个“拱卒”可不仅仅是数字化技术的前进,更是人们看待数字化技术、看待数字化企业的方式的改变。

说到底,“拱”的是人们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先从解决传统企业内部业务和技术“分家”的思想开始吧,从抛弃这种“内部甲乙方”的立场开始,把整个企业放在自己的思维中,从架构思维中的“全面”这个特性开始,逐步改变自己的认知,真正把握住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成为领先者的机会。

课程的最后,我还准备了一份调研问卷,希望你能花1分钟填写下,聊聊你对这门课的想法。同时,我也给你准备了礼物,只要填写问卷,就有机会获得手绘护腕垫或者是价值99元的课程阅码。期待你的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