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有了CMDB,为什么还需要应用配置管理?

你不妨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我抛出的观点是: CMDB是面向资源的管理,应用配置是面向应用的管理

请注意,这里是面向“资源”,不是面向“资产”,资源 ≠资产。

CMDB是面向资源的管理,是运维的基石

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在建设运维的基础管理平台时通常要做的事情。

以上信息梳理清楚,通过ER建模工具进行数据建模,再将以上的信息固化到DB中,一个资源层面的信息管理平台就基本成型了。

但是,信息固化不是目的,也没有价值,只有信息动态流转起来才有价值(跟货币一样)。接下来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至此,从资源维度的信息梳理,以及基于这些信息的平台和流程规范建设就算是基本成型了。这个时候,以服务器简单示例,我们的视角是下面这样的:



应用配置管理是面向应用的管理,是运维的核心

上面说明了CMDB的基础信息部分,如果从传统的SA运维模式,这些信息已经足够,但是从应用运维的角度,这些就远远不够了。

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句柄:应用名,或者叫应用标识。至此,应用运维里面最最重要的一条联系也就产生了:“应用名-IP“的关联关系(这里也可以是定义的其它唯一主机标识,如主机名、容器ID等等,因为我们使用的方式是IP,所以这里就以IP示例)。

之所以说“应用名”和“应用名-IP关联关系”非常重要,是因为它的影响力不仅仅在运维内部,而是会一直延伸到整个技术架构上。后面我们会介绍到的所有平台和系统建设,都跟这两个概念有关。

CMDB是IP为标识的资源管理维度,有了应用名之后,就是以应用为视角的管理维度了。首先看一下应用会涉及到的信息:

上面的梳理过程实际就是标准化的过程。我们梳理完上述信息后就会发现,这些信息跟CMDB里面的资源信息完全是两个维度的东西。所以从信息管理维度上讲,把资源配置和应用配置分开会更清晰,解耦之后也更容易管理。

好了,按照上面CMDB说的套路,梳理完成后,就是要进行信息的建模和数据的固化,这时就有了我们的“应用配置管理”。再往后,就是基于应用配置管理的流程规范和工具平台的建设,这就涉及到我们经常说的持续集成和发布、持续交付、监控、稳定性平台、成本管理等等。

从应用的视角,我们配置管理,应该是下面这样一个视图(简单示例,不是完整的):



好了,有了资源配置信息和应用配置信息,这两个信息应该怎么统一管理起来呢。直接看图:

至此,CMDB和应用配置管理的分层分解就完成了,应用名关联着应用配置信息,IP关联着资源信息,二者通过“应用名-IP”的对应关系,联系到一起。

总结

CMDB是运维的基石,但是要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只有基础是不够的,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上层的应用和价值服务上,所以我们说应用才是运维的核心

你可以看到,如果仅仅基于CMDB的资源信息作自动化,最多只能做出自动化的硬件资源采集、自动化装机、网络-硬件拓扑关系生成等资源层面的工具,这些工具只会在运维层面产生价值,离业务还很远,就更谈不上给业务带来价值了。

但是基于应用这一层去做,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持续集成和发布、持续交付、弹性扩缩容、稳定性平台、成本控制等等,做这些事情带来的价值就会大大不同。

以上就是我抛出的观点,CMDB是面向资源的管理,应用配置是面向应用的管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听到更多你的观点和反馈。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用,也希望你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