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郑晔。

上一讲,我们讲了一个最基础的设计原则:单一职责原则,从这个原则中,你知道了一个模块只应该包含来自同一个变化来源的内容。这一讲,我们来看下一个设计原则:开放封闭原则。

作为一名程序员,来了一个需求就要改一次代码,这种方式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修改也很容易,只要我们按照之前的惯例如法炮制就好了。

这是一种不费脑子的做法,却伴随着长期的伤害。每人每次都只改了一点点,但是,经过长期积累,再来一个新的需求,改动量就要很大了。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很无辜,因为每个人都只是遵照惯例在修改。但结果是,所有人都受到了伤害,代码越来越难以维护。

既然“修改”会带来这么多问题,那我们可以不修改吗?开放封闭原则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新方向。

不修改代码

开放封闭原则是这样表述的:

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这个说法是Bertrand Meyer在其著作《面向对象软件构造》(Object-Oriented Software Construction)中提出来的,它给软件设计提出了一个极高的要求:不修改代码。

或许你想问,不修改代码,那我怎么实现新的需求呢?答案就是靠扩展。用更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新需求应该用新代码实现。

开放封闭原则向我们描述的是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可以不修改代码而仅凭扩展就完成新功能。但是,这个结果的前提是要在软件内部留好扩展点,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去设计的地方。因为每一个扩展点都是一个需要设计的模型。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正在开发一个酒店预订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我们需要计算出不同的房价。比如,普通用户是全价,金卡是8折,银卡是9折,代码写出来可能是这样的:

class HotelService {
  public double getRoomPrice(final User user, final Room room) {
    double price = room.getPrice();
    if (user.getLevel() == Level.GOLD) {
      return price * 0.8;
    }
    
    if (user.getLevel() == Level.SILVER) {
      return price * 0.9;
    }
    
    return price;
  }
}

这时,新的需求来了,要增加白金卡会员,给出75折的优惠,如法炮制的写法应该是这样的:

class HotelService {
  public double getRoomPrice(final User user, final Room room) {
    double price = room.getPrice();
    if (user.getLevel() == UserLevel.GOLD) {
      return price * 0.8;
    }
    
    if (user.getLevel() == UserLevel.SILVER) {
      return price * 0.9;
    }
    
    if (user.getLevel() == UserLevel.PLATINUM) {
      return price * 0.75;
    }
    
    return price;
  }
}

显然,这种做法就是修改代码的做法,每增加一个新的类型就要修改一次代码。但是,一个有各种级别用户的酒店系统肯定不只是房价有区别,提供的服务也可能有区别。可想而知,每增加一个用户级别,我们要改的代码就漫山遍野。

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把它设计成一个可以扩展的模型。在这个例子里面,既然每次要增加的是用户级别,而且各种服务的差异都体现在用户级别上,我们就需要一个用户级别的模型。在前面的代码里,用户级别只是一个简单的枚举,我们可以给它丰富一下:

interface UserLevel {
  double getRoomPrice(Room room);
}

class GoldUserLevel implements UserLevel {
  public double getRoomPrice(final Room room) {
    return room.getPrice() * 0.8;
  }
}

class SilverUserLevel implements UserLevel {
  public double getRoomPrice(final Room room) {
    return room.getPrice() * 0.9;
  }
}

我们原来的代码就可以变成这样:

class HotelService {
  public double getRoomPrice(final User user, final Room room) {
    return user.getRoomPrice(room);
  }
}

class User {
  private UserLevel level;
  ...
  
  public double getRoomPrice(final Room room) {
    return level.getRoomPrice(room);
  }
}

这样一来,再增加白金用户,我们只要写一个新的类就好了:

class PlatinumUserLevel implements UserLevel {
  public double getRoomPrice(final Room room) {
    return room.getPrice() * 0.75;
  }

之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在代码里留好了扩展点:UserLevel。在这里,我们把原来的只支持枚举值的UserLevel升级成了一个有行为的UserLevel。

经过这番改造,HotelService的getRoomPrice这个方法就稳定了下来,我们就不需要根据用户级别不断地调整这个方法了。至此,我们就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构造块,可以在后期的工作中把它当做一个稳定的模块来使用。

当然,在这个例子里,这个方法是比较简单的。而在实际的项目中,业务方法都会比较复杂。

构建扩展点

好,现在我们已经对开放封闭原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实,我们都知道修改是不好的,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在代码层面,有人就糊涂了。我做个类比你就知道了,比如说,如果我问你,你正在开发的系统有问题吗?相信大部人的答案都是有。

那我又问你,那你会经常性主动调整它吗?大部人都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它在线上运行得好好的,万一我调整它,调整坏了怎么办。是啊!你看,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放在系统层面人人都懂,而在代码层面,却总是习惯性被忽视。

所以,我们写软件就应该提供一个又一个稳定的小模块,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一个经常变动的模块必然是不稳定的,用它去构造更大的模块,就是将隐患深埋其中。

你可能会说,嗯,我懂了,可我还是做不好啊!为什么我们懂了道理后,依旧过不好“这一关”呢?因为阻碍程序员们构造出稳定模块的障碍,其实是构建模型的能力。你可以回顾一下前面那段代码,看看让这段代码产生变化的UserLevel是如何升级成一个有行为的UserLevel的。

在讲封装的时候,我说过,封装的要点是行为,数据只是实现细节,而很多人习惯性的写法是面向数据的,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在设计上缺乏扩展性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

构建模型的难点,首先在于分离关注点,这个我们之前说过很多次了,不再赘述,其次在于找到共性

在多态那一讲,我们说过,要构建起抽象就要找到事物的共同点,有了这个理解,我们看前面的例子应该还算容易理解。而在一个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共性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开始有难度了。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下面是一个常见的报表服务,首先我们取出当天的订单,然后生成订单的统计报表,还要把统计结果发送给相关的人等:

class ReportService {
  public void process() {
    // 获取当天的订单
    List<Order> orders = fetchDailyOrders();
    // 生成统计信息
    OrderStatistics statistics = generateOrderStatistics(orders);
    // 生成统计报表
    generateStatisticsReport(statistics);
    // 发送统计邮件
    sendStatisticsByMail(statistics);
  }
}

很多人在日常工作中写出的代码都是与此类似的,但这个流程肯定是比较僵化的。出现一个新需求就需要调整这段代码。我们这就有一个新需求,把统计信息发给另外一个内部系统,这个内部系统可以把统计信息展示出来,供外部合作伙伴查阅。该怎么做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发送给另一个系统的内容是统计信息,在原有的代码里,前面两步分别是获取源数据和生成统计信息,后面两步分别是,生成报表和将统计信息通过邮件发送出去。

也就是说,后两步和即将添加的步骤有一个共同点,都使用了统计信息,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它们的共性,所以,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共同的模型去涵盖它们,比如,OrderStatisticsConsumer:

interface OrderStatisticsConsumer {
  void consume(OrderStatistics statistics);
}

class StatisticsReporter implements OrderStatisticsConsumer {
  public void consume(OrderStatistics statistics) {
    generateStatisticsReport(statistics);
  }
}

class StatisticsByMailer implements OrderStatisticsConsumer {
  public void consume(OrderStatistics statistics) {
    sendStatisticsByMail(statistics);
  }
}

class ReportService {
  private List<OrderStatisticsConsumer> consumers;
  
  void process() {
    // 获取当天的订单
    List<Order> orders = fetchDailyOrders();
    // 生成统计信息
    OrderStatistics statistics = generateOrderStatistics(orders);
    
    for (OrderStatisticsConsumer consumer: consumers) {
        consumer.consume(statistics);
    }
  }
}

如此一来,我们的新需求也只要添加一个新的类就可以实现了:

class StatisticsSender implements OrderStatisticsConsumer {
  public void consume(final OrderStatistics statistics) {
    sendStatisticsToOtherSystem(statistics);
  }
}

你能看出来,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第一步做的事情还是分解,就是把一个一个的步骤分开,然后找出步骤之间相似的地方,由此构建出一个新的模型。

真实项目里的代码可能比这个代码要复杂,但其实,并不一定是业务逻辑复杂,而是代码本身写得复杂了。所以,我们要先根据上一讲的单一职责原则,将不同需求来源引起的变动拆分到不同的方法里,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单元,再来做我们这里的分析。

通过这个例子你也可以看出,在真实的项目中,想要达到开放封闭原则的要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我们只是因为有了需求的变动,才提取出一个OrderStatisticsConsumer。

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变动,比如,生成报表的逻辑。到那时,也许我们还会提取出一个新的OrderStatisticsGenerator的接口。但总的来说,我们每做一次这种模型构建,最核心的类就会朝着稳定的方向迈进一步。

所以,好的设计都会提供足够的扩展点给新功能去扩展。在《Unix 编程艺术》一书中,Unix编程就提倡“提供机制,而不是策略”,这就是开放封闭原则的一种体现。

同样的,我们知道很多系统是有插件机制的,比如,很多人使用的VIM和Emacs,离我们比较近的还有Eclipse和Visual Studio Code,它们都体现着开放封闭原则。去了解它们的接口,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软件给我们提供的各种能力,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开放封闭原则还可以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查看自己的源码控制系统,找出那些最经常变动的文件,它们通常都是没有满足开放封闭原则的,而这可以成为我们改进系统的起点。

总结时刻

今天,我们讲了开放封闭原则,软件实体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修改代码,新的功能要用新的代码实现。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但对很多人来说,做到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在代码里留下扩展点,往往是需要有一定设计能力的。而构建模型的难点,首先就在于分离关注点,其次是找到共性。今天我们也讲了在一个真实项目中,怎样逐步地去构建扩展点,让系统稳定下来。

很多优秀的软件在设计上都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扩展能力,向这些软件的接口学习,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如果说单一职责原则主要看的还是封装,开放封闭原则就必须有多态参与其中了。显然,要想提供扩展点,就需要面向接口编程。但是,是不是有了接口,就是好的设计了呢?下一讲,我们来看设计一个接口还需要满足什么样的原则。

如果今天的内容你只能记住一件事,那请记住:设计扩展点,迈向开放封闭原则

思考题

最后,我想请你找一个提供了扩展点的开源项目,分析一下它是如何设计这个扩展点的。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一讲的内容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