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是顿悟,而是练习。”——朱赟

除夕已过,假期未满,先给你拜个年,祝你在 2018 年剩下的三个多季度里,烦心事尽量少一点,不论遇到顺利还是不顺利,都能尽快恢复平静。

掐指一算,我也是有十年的产品设计从业经验了。虽然职业生涯犯了很多错,摔了很多跟头,但庆幸赶上了好时候,还是有不少积累与收获的。今天的分享,我不打算聊某个具体的主题,而是讲四条细碎的感悟和原则,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取一利、生一弊,深思熟虑,扛住诋毁

世上没有完美的产品设计方案,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各种并不完美的方案中作出取舍。

对一部分人友好的设计,可能会伤害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伤害自然会带来抱怨甚至谩骂。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一定要深思熟虑,想清楚可能的利弊,坚定地做出选择之后,坦然面对选择带来的负面声音。

有的产品经理做出判断之后,听到负面声音就犯怂,不敢坚持,想要讨好所有人。要知道,做产品和做人一样,一个讨好所有人的产品是平庸而缺乏个性的,这时候,产品经理要有自己的权衡取舍,有自己的坚持。

另一方面,也不要盲目地在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情况下瞎坚持,如果某些特性上线之后,用户抱怨的内容或规模超出了你的预期,那可能就要果断做出一些调整,不要将错就错。

比如即时通讯应用的已读回执。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别人发来的消息,我们读完之后暂时不方便回,或者不想回,一旦有了已读回执,就会给收到消息的人造成一点心理压力,觉得有必要尽快回应。

而对于发消息的人,有时发出的消息就像被扔进薛定谔盒子的猫,如果没有已读回执,对方没有回应,就无法获知状态,对方究竟是没有收到,还是收到了没看,还是看了没回。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偏向消息发件人的特性,在我们日常熟悉的即时通讯工具中,微信是没有这个特性的,但是钉钉有。

微信的设计原则应该是收件人体验大于发件人,同时,微信的聊天体验一直推崇简单有力;而钉钉则不同,对钉钉来说,用户关键人甚至不是收发信息的人,而是企业管理者,他们的需求是沟通效率,所以已读回执是一个重要特性。

我不止一次听到钉钉用户抱怨,已读回执这个特性给他们带来很多压力和尴尬;但如果钉钉想清楚了自己的定位,并针对这个特性做出了抉择和取舍,那么就应该坦然面对这样的抱怨,接受不完美方案带来的阴暗面。

关于坦然面对抱怨,还有一点提醒就是:不要封闭自己。不要干脆彻底忽略负面意见,还是要虚心吸取,从中找到意料之外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一个考验心性的机会。

没有任何一个抉择是生死抉择

产品经理要忌讳“广谋而不决”和“优柔寡断”,不要“每种可能都去调研,但却迟迟不做选择”。

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放大一次抉择的作用,在各种商业故事中,主人公会因为在关键时刻的一次生死抉择力挽狂澜,救公司于危难,支大厦于将倾;所以我们会时刻惦记着去寻找宏大的“关键抉择”,不希望因为一步错棋导致全盘皆输。

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少有哪一个抉择是真正的“生死抉择”,当我们在几个选项中持续犹豫时,说明这几个选项可能差不多好,所以不用太纠结究竟要选哪个。

尤其是对发展期的产品设计来说,单次决策的质量不是最重要的,决策的速度和频率才是。我们应当训练自己的决策能力是:快速做出大量的、质量还不错的决策,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出一个无懈可击的决策。

如果能从内部、而不是传记和故事的角度去观察,我们会发现任何成功都不取决于某一个单独的决策,而是由一系列的决策和行为造就的。好的产品发展需要不断迭代,不断审视和修正,而不是寄希望于早期的某一个重大判断。

什么都不做,或许就已经跑赢了大盘

有一次我到小区里的一个快递柜里取包裹,包裹取出后,屏幕上显示:“您的包裹存放 xx 小时,击败了本小区 x% 的人”。

我盯着屏幕愣了很久,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我想要击败本小区更多的人,是应该将包裹放得更久,还是应该尽快取走;而这个信息对我有什么价值,对产品设计者又有什么价值呢?

后来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猜测,做这个特性的产品经理可能纯粹只是为了做而做。想想也可以理解,当快递柜用户界面趋于稳定之后,产品经理可能会觉得不做点事情特别对不起自己拿的工资,于是干脆就做个特性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早先经常赞叹于微信团队“克制”的难得(虽然据说张小龙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克制),尤其是当你的应用开始成为入口,开始有了各种用户和反馈之后,你可能会发现很多虚虚实实的机会,想要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这些尝试如果单独去看,每一个可能都无伤大雅,但加到一起,可能就会让产品的调性发生变化。比如很多电商产品的 App,一旦有了大流量,就开始不断膨胀,甚至堆砌了一些烂尾逻辑和走不通的流程,进而影响到核心用户体验。

所以在很多时候,或许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跑赢大盘。比如想想 Google 的核心搜索流程,这么多年连“ I’m Feeling Lucky ”都没有变过,这来自于对用户与产品核心体验的理解和信心。我们应当对一些东西保持克制或冷漠,并始终对用户怀有敬畏。

平淡无奇,十之八九

很多人在入行之前觉得,产品经理是一份每天都需要创造的工作,有充足的空间,可以依据自己的审美和喜好设计东西,有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闭上眼睛仿佛就能看到产品上线,万众沸腾,改变世界。

事实上,做产品没有那么多激情时刻,就像里尔克的诗说的那样:“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我们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平淡、纠结和琐碎中度过的,就如同日常生活一样,没有那么多聚光灯时刻。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数据,说这个行业中百分之七八十的项目最终其实是以失败告终的,或者没有交付、或者交付了但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

这就是产品工作的真实写照,产品经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因为几个项目失败了,就失去对自己的信心。面对工作中的琐碎也要保持耐心和认真,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争取到了胜利,而是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储备等到了它。

坚决执行,不要绣花

前些日子,有幸跟斑马资本的吴永强老师有过交流,他给我分享了很多创业心得,并给了我许多建议,其中一条是:“在战略上谨慎,在战术上激进”。

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状况,就是在战术执行中不断地质疑战略,结果影响了进程,也伤害了士气。相反,一旦经过充分论证之后,做出了方向上的判断,就应该搁置争议,全力执行;并且执行的过程应当大开大合,快进快出,不要绣花。

几乎所有的执行方案都是有瑕疵的,就如我们这次分享提到的第一点,硬币有两面,如果像绣花一样,一寸一寸地分析,总能够找到缺陷和错误,如果因为缺陷和错误就怠慢了手头的工作,整个规划的节奏就会乱掉。

电影《大决战》中,林彪指挥部队在塔山激战,战场开阔无险可守,前线死伤无数,林彪却说:“给程子华发电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虽然做产品不需要像打仗这样悲壮和激烈,但决策一出,就应该坚决执行,不要再犹豫。如果战略上有问题,等告一段落再复盘,不应该在拉车的时候看路。

多喝热水,新年快乐

在春节假期的尾声,我分享了做产品经理以来的一些感悟:学会接受不完美,提高决策效率、避免优柔寡断,能够用良好心态面对日常的琐碎,以及战略上要谨慎、战术上要激进。

希望你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浮躁也不要气馁,在新的一年中踏实做事,锐意进取,为自己的用户创造价值。

再次祝你新年顺心,狗年大吉,一起加油,我们下次再见。